从大漠戈壁到高校课堂:“两弹一星” 精神中的国防基因传承
5 月 14 日,一场关于 “两弹一星” 精神的国防教育课在开封市两所高校同步展开。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和全国高校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宣讲团专家、“两弹一星” 历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马兰基地原政委孔令才将军,分别走进开封职业学院与开封大学,以《学思践悟 “两弹一星” 精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思践悟 “两弹一星” 精神,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题,为这两个高校师生代表带来两场震撼心灵的报告,在青年学子中掀起了一股致敬英雄、传承精神的热潮。
开封职业学院会场
一、国防历史课:解码 “大国盾牌” 的精神密码
“‘两弹一星’精神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其核心内涵又为何能穿越时空?” 报告会上,孔令才以 “是什么、怎么来、如何做” 为主线,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局势,揭开了这一精神的历史密码。他指出,20 世纪 50 年代,在核威胁、核讹诈的严峻挑战下,党中央作出 “两弹一星” 研制的战略决策,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郭永怀、钱三强、王淦昌、程开甲等 23 位“两弹元勋”及林俊德、王承书等科学家及无数科技工作者响应号召,隐姓埋名扎根大漠戈壁,用算盘计算数据、用土法破解技术难题,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震惊世界的科学壮举。
孔令才强调,新时代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一要厚植家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二要勇于创新超越,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三要矢志奋斗奉献,在实干中成就事业。
开封职业学院校党委书记储建新听完报告后说:这场报告是一堂鲜活的思政课,希望全体师生将精神转化为行动自觉,教师要在育人中厚植爱国情怀,学生要在学习中勇攀知识高峰。
二、对话新时代:精神火炬的传承与创新
“在科技自立自强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践行‘两弹一星’精神?” 孔令才向青年学子发出时代之问。他强调,新时代弘扬这一精神,需把握三个维度:一是厚植家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 “国之大者”,如北斗团队、嫦娥探月团队般把青春献给国家战略;二是勇于创新超越,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发扬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闯劲;三是矢志奋斗奉献,以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的担当投身实干。
开封大学会场
在开封大学的报告中,孔令才进一步从四个维度解读精神内涵:它源自捍卫国家主权的历史使命,彰显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折射出科学家们 “以国为家” 的人生追求,更照亮了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奋进之路。当他讲到,郭永怀为保护数据在空难瞬间用身体护住公文包,林俊德院士临终前仍坚持工作、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以及王承书愿隐姓埋名 30 年投身核事业的事迹,让现场师生热泪盈眶。
三、青春回响:精神种子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两场报告引发强烈共鸣。同学们说:“以前觉得‘两弹一星’离我们很远,今天才知道,那片戈壁滩上闪耀的不仅是蘑菇云,更是一代人的青春与信仰。” “林俊德院士临终前的影像让我明白,奉献不是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
孔令才将军近50年军旅生涯均投身国防科技事业,他以亲身经历告诉师生:“‘两弹一星’精神不是历史标本,而是流动的精神长河。当年老一辈科学家在沙漠里喝苦水、住地窝子,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名埋名人。靠的是‘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信念。事业因艰巨而伟大,人生因奋斗而精彩。今天的你们,更要在时代浪潮中找准精神坐标。”
四、高校行动:构建精神传承的长效机制
两场报告的背后,是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生动实践。从大漠戈壁到高校讲堂,从 “两弹一星” 到 “星辰大海”,这堂跨越时空的精神课,正在新一代青年心中播撒下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种子。
开封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储建新主持中说:“当‘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遇见新时代青年,历史与未来在这一刻交汇。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记住一段历史,更要让他们接过精神接力棒,在强国建设中跑出属于这代人的加速度。”
开封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张合总结时指出:"大思政讲堂" 是开封大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传承伟大精神的平台。“两弹一星”精神宣讲报告作为第一期成功举办,必将激励全校师生在新的征程上不忘初心,以 "两弹一星" 元勋和科学家们为榜样,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勇担使命、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续写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