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语文教育大会亮点回顾
第四届语文教育大会
亮点回顾
第四届语文教育大会于2024年11月15日至11月17日在福建省厦门市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100余名专家学者、语文教研员和一线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语文教育的未来方向。组委会现整理“专家领航”“年度十大演讲”嘉宾在厦门一中主会场的发言内容要点,供广大教师学习参考。
“三新”背景下语文学科教学重难点答疑
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以视频的形式为在座的老师带来了一场题为《“三新”背景下语文学科教学重难点答疑》的讲座,针对组委会在会前调研的中小学教师教学中的困惑进行了答疑。
2024年是语文教学单独设科120周年。温儒敏表示,我们需要继承120年的教学经验,不能推倒重来,要守正创新——语文教学可以改良,但是不要持续进行各种革命性的动作;不要搞概念运动,不要行政规定一刀切,而应该在提高老师业务素养的基础上,转变老师的观念,适应时代,稳步推进改革。他强调,我们需要防止形式主义,上一堂示范课,以后大家都按照这个方式教学,实际上学校、学生等学情各不相同,一个班级的情况也有所不同。要让老师发挥主动性参与其中,改革不要急功近利。
他谈到,语文教学不能从小学就开始对标高考,因为除了面对高考以外,还要考虑普通国民的语文素养,他的谋生的能力、他最基本的水平,要起到一个兜底的作用。教师在新教材框架下设计教学活动要注重一课一得,守住基本,放开思维,激发想象力,留出空间,尊重个性,鼓励批评思维,以提升学生思考分析能力。情境化教学可以活跃氛围,激发想象,但老师没有必要花很大力气去搞情境化设置,如果每次上课老师都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设计导入声光电,反而脱离了语文的本质,舍本逐末,我们仍然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理解课文,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
针对老师们提出的关于情景化教学、语文学习思想状况、整本书阅读的目标等12个问题,温儒敏教授都进行了详细的解答,阐释了语文教学的概念,指明了语文教学路径与方向。
文学阅读与语言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倪文尖教授以《文学阅读与语言分析》为题进行了主题报告。
“文学阅读,一篇篇读,一篇篇教,但不是孤立的教育,要有教学目标。”语文教材是实施语文教育的重要媒介,但是“教教材”无法真正优化学生的语文素养,还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认知情况。倪文尖教授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孤立地教学,而是有教学目标、有单元整体观、有教材结构感的教。要让学生乐于学,从而自主学,以学生阅读初感为基础,在关键之处启发式地教。
倪文尖教授以苏步青小时候的一道数学题展开讨论,重点解读了阅读活动的复杂性。阅读教学是内容还是形式?他认为真正好的阅读永远是靠两条腿走路,既是通过生活常识进行感受和想象,同时也动用文学知识、专业知识进行形式上的阅读。阅读教学就成了以内容为中介获得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技巧的教学活动,内容阅读即是形式阅读。
“语言分析不仅要分析外显的字词句层面的微观修辞,更要分析内里篇章层面的宏观修辞。”倪文尖教授提出,真正要读懂一个文本,不能够只是进行字词句层面的分析,还需要着眼于全篇。他以《荷塘月色》为例,《荷塘月色》是以景抒情的散文,就写景抒情的关联和全局而言,“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从压抑不自由中暂得宽余,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这一句作为关键,统领了文中的写景文字。
落实新课标,用好新教材,教好新写作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西南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荣维东教授从如何处理单篇、单元与任务群教学之间的关系入手,解读了初中语文教材写作内容修订思路与变化,并对初中语文教材的写作教学策略提出建议。
他表示,单篇教学对文本细读、思辨阅读、深层阅读理解仍很重要。传统的单篇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今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要有课程整合意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他用丰富的案例向大家展示了语文单元教学的实施路径。
他指出,新教材注重跨学科写作、项目化写作和融合式写作任务的设计,体现了语文与其他学科以及真实生活的联系。跨学科写作任务,将写作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例如,在科技与语文相结合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阅读报纸文章并模拟新闻报道;在艺术与语文相结合的教学中,通过观看电影和朗诵诗歌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等。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设计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和视角,还有助于实现情境、任务、活动和评价的整合。围绕写作教学的难点和薄弱点,他建议融入最新的写作理念,强化真实性写作、过程性指导、情境性意识,调整部分内容要点,除了传统的精要知识点,增加一些中观甚至微观的写作策略指导。
把话说清楚,把理讲明白——我看作文教学
浙江大学文学院翟业军教授认为,写作很重要,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衡量一个年轻人语文水平是否过关,最重要的就是看他能否写出一篇文从字顺的文章。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能把话说清楚,把理讲明白,写好一个议论文就算及格了。但他同时认为,真正好的记叙文或者散文,是不可教的,需要天赋。
他谈到,从审题的角度,一个作文题目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核心。第一核心是什么是好故事,第二个核心就是好故事如何带来或者是如何展现他的力量。好的故事可以是温暖的、励志的,让听故事的人获得走出困境的力量,更可以是忧伤的、绝望的,甚至可以没有什么意义,就是一些情节,曲折离奇,丝丝入扣,让听故事的人感到愉悦和酣畅。这些故事可以是从书本上读来的,也可以是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他的主人公可以是推动历史进程的英雄,更可以是处处谦卑心的一些常人。他所讲述的可以是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也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很多时候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是一个故事力量的全部源泉。总之不管你说什么故事,你都得讲清楚这个故事为什么好,以及这个故事它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力量,这才是前提。好的故事千姿百态,希望各位老师们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尽量地打开他们天性,而不是把他们天性的大门关死。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做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的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他引用爱因斯坦的总结建议到,希望对对作文主题的思考能回到本源,回到经典,做一些综合性的展示和研究。
从“时代对语文的劳动性分工”讲起
处于向量世界的教育和语文教育滚滚向前,日新月异。重庆市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钱金涛谈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期发布了《教师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为教师提供构建人工智能知识、应用伦理原则和支持专业成长的策略,从理解、应用和创造三个进步层次,促进全球学生正确地使用人工智能。美国一些观点提出,未来教育要集中精力破除教育数字鸿沟,AI奔涌时代,首先要求母语要解决运用AI的思维问题。
他认为,素养主要包括知识素养、技能素养、道德素养三端,从古至今都如此。知能素养是人类最稳定的素养和传承,是人类依赖最多的文明形态。历届拐点时期都会出现“否定知能”的风潮,每一次都是如此,对于知识的打压,强调单纯的努力,因为新的知能要出现,必须对旧的知能动一些手术。大概念是对新知能的一种积极探索和积极提炼,但是许多大概念还处在摸索阶段,是“准知识”和“不稳定知识”层面,是新知能出现以前的各种探索之一。任务群是个过渡产品,介于旧知能和新知能之间,目前发挥着“语文知能替代品”的教学目标功用。
他谈到,在知识可以被贩卖的时代,整合为王,世界母语到了“双基于”时代,基于证据的阅读和表达,基于观点的阅读和表达。语文高考的一个底层逻辑就是基于证据的阅读和表达,需要建立探究共同体。
高中议论文写作思辨路径例谈
上海市静安区教研员冯渊指出,现在的作文题目越来越复杂了,要学会看题目,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跟材料对话,材料设置了思考背景,我们要在规定的情境中回答材料的提问,不要迷失在片言只语里。题目在问你什么,不要回避,不要跑开,不要王顾左右而言他。你要思考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不要只讨论一个概念,不要讨论材料设定的问题情境之外的话题,滋生出新概念。
他指出,写作命题两种思路:一种命题,试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揭示的是两个概念之间确定的关系,如:“故事是有力量的”“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会历久弥新”。这类判断,命题者给出的是肯定的、单一的、坚定的回答。写作就是阐释给定的结论。而思辨类作文,命题者给出的虽然是疑问,但并非让我们直接回答。更不能直接给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甚至不能给出倾向性的回答;而是借由提问,思考两个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发问可以带来探索、好奇、追求,也可以带来无知、盲目、糊涂。结论可以理解成给这个世界最后的交代,给那些提问的人一个准确的答案,又可以解释成墨守陈规,故步自封,功利主义,因为有不同的解释,才有不同的矛盾判断生成,这是思辨类作文最核心的地方。只有一个路径能保持结论的正确,就是永远保持好问的习惯。
落实课标精神,用好统编教材
“群读共写”是重庆两江新区和课堂内外杂志社共同申报的重庆市市级课题,也是温儒敏老师领衔的“青少年读写素养研究”的横向课题。重庆两江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徐颖介绍,题中之意就是读与写的同步研究,群读是全文阅读,共写即群读基础上的写作实践。她认为,“群读共写”的本质是对阅读与写作的研究,是扩大的、结构化的研究。基于输入与输出的概念,阅读与写作可以包含更大的范围。
她谈到,阅读的根本是理解,不当的写作有时候会干扰理解。写作需要解决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技巧的模仿不是完整的写作。简单用一篇经典文本鉴定模型,学生的写作其实是存在问题的。聚焦“群读共写”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首先,要高位统整,实现生活化的学习主题,让阅读与表达在学生的生活中自然相遇。“群读共写”视域下的单元学习主题担负着高位统整阅读与写作的任务,应从学生生活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真实需要,让学生在拟真实生活问题(情境)中将阅读与写作自然融合。其次,深度关联整体性的学习核心,让阅读和表达手牵手,成为团结一致的朋友。根据学习规律深入浅出的学习过程,变成整个单元的学习情境。再次,呈现过程,进阶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走好学习的每一步。以单元人文主题为基础,将教材助学体系和知识体系联系起来思考,厘清单元“阅读线”与“写作线”,体现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最后,体现建构,结构化的学习活动,让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实践与成长的主阵地,对知识进行归类,逐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逐渐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好。基于这样的探索,我们就从教材当中的单元端,深挖出更多的文本。同样,我们也可以从写作端认知写作,学生为了完成习作,需要大量阅读,就形成了新的“群读共写”。
核心素养时代,语文专业期刊如何为语文人打造语文世界
《语文世界》杂志副总编李晴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曾从事八年语文教学工作,深深体会到语文课程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学科,深刻理解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意义,好的教育需要时间来证明。随着近些年来纸媒的没落,以及网络渠道增多,《语文世界》重组,对杂志做了性质上的改变。李晴通过她在一线教学的经验分析,老师们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思想,要跟社会同步,要跟科技同步,要跟所有的同步,但是不走出校园,她认为都只是听说。就像今天能到语文教育大会学习,只有通过观摩、听讲,才能对老师们产生更多的启发。于是,从2014年开始,《语文世界》分成上、中、下三个期刊,做成了学术性专业期刊。为广大教育者提供真才实学,真正做到讲教育、讲教学、分析教学方法,因为《语文世界》面对的是一线孩子的成长。
“语文就是学会说话,学会识字,学会写文章,更重要的是增加鉴赏审美的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学习、理解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她认为,语文教学是一个朴素的教学,有了语言和文字,我们才有了经验传承,有了所有想法,但是只有从你的角度看那句话,那个文字才可能会深深在某一个时刻抚慰你,帮助你,让我们不再孤单。成全每一位老师是《语文世界》的所有基础,也是致力于要做的事情,未来将与语文教育界同仁一起不停的做语文规范化、书写,听说读写颂方面的论坛,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做好最真心的服务。
做有思想的老师,教有思考的语文
——慧语文构建与实施
来自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的研究员陈金华老师提到,要做有思想的老师,教有思考的语文,行有智慧的教育。
他通过梳理他的教学实践,构建一种“慧语文”教学体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引导学生由学到会,会持续学,持续会学。他认为,课程标准对语文说得很清楚,语文即是课程,前提它是学科,很有学情内容和学习内表,也涉及到学习的评价等等。在他的理解之下,“慧语文”教学框架是由教学到教育,包含知识的结构、能力结构、学习规律,以及教学路径,包含了策略和方法的。我们的语文课或者是“慧语文”课,都希望站在学生发展的方向看语文教育,站在语文教育的高度看语文课程,在语文课程立场看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的视角看每节语文课,站在每节语文课的角度关照和评价学生的发展,力求帮助学生在通过课程能够自我建构,能够学习智慧。
整个体系的建构是有五个原则的:整体性、关联性、承接性、结构性、实践性。他认为以“慧语文”教学要遵循五大规律:习学相递、读写相通、语思相符、模创向叠、模仿创造。
当然任何教学在遵循规律的情况下都要有路径,“慧语文”的科学路径就是以学为中心,以会阅读、会写作为双轨,以核心素养的四面为网,从学习基本问题、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和核心素养等等五个点进入到整个教学流程,通达广、准、身、心的语文情境。
他用北京著名特级教师王俊鸣的话来结尾:“语文要传读书之道,启师生教学之贵,作为语文老师,要教给学生语文智慧,语文要让学生更聪明。”“慧语文”是受到了王俊鸣先生的精神或者智慧影响,“慧语文”循本明道,启智润心,铸魂立人。
情致语文:术道融合,文道统一
——优秀语文教师必做的十件事
广东省正高级教师尹军成老师阐述了对他影响深刻的三件事,分享了他在教书育人的实践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功做法与经验。
尹军成老师在平时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现象都善于加以教育思考,并将这些思考用于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或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实践后都加以反思,进一步改进。他在2009年成立了民间观察社,带领学生开展了走进乡村、企业、自然、社区、历史等活动。他开办民间观察社的初衷就是想构建窗外的语文课堂,因为应试教育盛行,以考试指挥教学方向为重的,我们能否不能活动化,带动文体和阅读,来构建窗外语文课堂,开展这些活动,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期间有些许思考和休息。
他谈到,如何在基础教育高中阶段给孩子播散阅读和爱心的种子,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为了人的成长、发展与幸福。他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成立了大湾区图书会,并邀请在场所有的同仁参与,推动学校、家长和社会一起开展大湾区图书会,共同播撒阅读的种子和爱心的种子。
数字化背景下习作教学的转型与创新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方式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如何用数字技术激活语文教学呢?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丽水市实验学校校长杨丽佳校长带来了她的见解。
如何给孩子们提供更加便捷,更加灵活的习作课堂?数字化的习作课堂应运而生。她围绕“杨大人带你写作文”公益课展开话题,课程将语文习作知识和能力进行细致的切分,融合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儿童的生活、科技、人文等要素,充足为多个主题式的习作任务,再设计成涵盖课堂内外的习作内容。一思一生一课件,最后形成一堂堂特色鲜明的线上作文。有着双线混融,单向转向多元;无界整合,课内转向生活的两大特点。
她提到,真实场域的建构非常重要,变革学习空间中的学习关系和学习资源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能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自然学习。教师如何实体物理空间和虚拟的空间跨场域创造多维度的习作教学环境?她认为,实体的物理空间可以包含校园场域,还可以包含校外场域。习作课堂不要仅仅在课堂教室,还可以走出室内,来到校园、社区、研学基地、大自然。再看虚拟空间,可以通过直播课堂、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以公益课堂的形式开展。数字化背景下习作教学的转型与创新,将是习作教学今后的方向。
语文跨学科项目学习的实施要点
中学高级教师,山西省语文学科带头人吴素荣老师结合她对语文教学的思考以及收集的案例与同仁们进行了分享了语文跨学科项目实施的要点。
她对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学习进行了解读,并总结了语文跨学科项目学习的三个实施要点:第一,要以语文学科为基础,理解课标、教材、思考跨学科,有边界、有底线的跨学科,通过整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或领域的知识、观点和思维方式,来创造产品、解释现象或解决问题,这不仅仅是对学科知识的简单累加,而是通过跨学科的理解,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第二,要以学习为宗旨,跨学科项目学习最终的核心还是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创新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要以育人为根本,紧紧抓住课标要求,思考如何借助跨学科让孩子们走处于稳学习的窗口,让孩子真正思考语文学科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