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巧艺:触摸语言需要换个角度看风景

2022-06-14 09:39:02 浏览:2278

触摸语言需要换个角度看风景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随想

作者傅巧艺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沙石吉埠小学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 水龙吟》

在宋代大文豪苏轼看来,杨花似花在形,似非花在神。他准确地捕捉到了杨花身上似花和非花的两方面特点,诗人的眼光是独特而敏锐的。我们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时,能否像诗人那样换个角度呢?

一、触摸语言,勤推敲。

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是在平时的阅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

两位老师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不约而同地对同一语段作了完全相同的语言训练,然而,因处理方式不同,由此引出的课堂状态却令人深思。

语段:《鱼游到了纸上》第7自然段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处理一

(学生朗读后,教师引领学生理解词语)

师:大家见到过“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吗?(少数人举手欲言,多数人茫然不知,教师请几人回答)谁能说说它们的意思?

生:“工笔细描”是用笔很仔细地画。

生:“工笔细描”是用细毛笔慢慢地画。

师:对!用笔很仔细地,一笔一笔地,把每个地方都画精细,画准确。这就是“工笔细描”。想看看“工笔细描”的画吗?

生:想!

(师出示一幅金鱼工笔画,学生发出惊叹声)

师:你看到过画家“挥笔速写”作画吗?谁来说说什么是“挥笔速写”?

生(边说边挥手势):“挥笔速写”就是很快地画画。

师:对!“挥笔速写”就是写意的画法,画得很快,只勾勒出大致的轮廓,不追求花得精细。这就是“挥笔速写”画成的画。(教师出示一幅金鱼写意画)大家知道这两种画法的意思了吗?

生:知道了。

处理二

(学生朗读后,教师引领学生理解词语)

师:大家知道什么叫“工笔细描”,什么叫“挥笔速写”吗?(少数人举手欲言,多数人茫然不知)那么,请大家再读读这一个自然段,虽然你不太清楚“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的意思,但请你仔细体会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可以帮助你理解什么叫“工笔细描”,什么叫“挥笔速写”?把这些词语划出来。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动笔划词,体会。期间,教师提醒学生“把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写在词语的旁边”。片刻过后,学生纷纷举手)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从哪些词语,你可以猜出“工笔细描”的意思?

生:我从“一丝不苟”可以知道“工笔细描”的画法画得很细致,很仔细。

生:我从“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知道“工笔细描”画得非常慢,很细心。

生:我从“每个部位”可以知道“工笔细描”要把所有细小的地方都要画得很到位,很像真的一样。

师:同学们的理解很准确!“工笔细描”就是那样画的!那么,“挥笔速写”又是怎样的呢?

生:我从“很快”知道“挥笔速写”画得很快,很迅速。

生:我还从“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知道了“挥笔速写”虽然画得很快,但也要画得很像。

师:同学们的体会多么深刻呀!大家想欣赏用“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画的画吗?

生(大声):想!

(师出示两幅工笔画和写意画的金鱼国画,学生纷纷惊叹)

思考:

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在阅读指导中,都具有比较明确的语言训练意识,能结合具体文本的语言表现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训练(两处都表现为文本语义的理解和体会)。但细细推究,却不难发现,教法一是指导学生回忆生活经历对词语作出解释;教法二则是引领学生揣摩文本对词语作出解读。教法一强调学生理解文意的准确性,因而当学生的“理解”呈现偏离和不完整性时,教师不惜以自己的言语干预并替代学生的解读活动。相对而言,教法二积极关注尊重学生独立“理解”的过程和培养他们独自“理解”的能力,教师对文意“理解”的完整性亦不予深究,更多的课堂力量体现在“鼓励”和“肯定”之中。教法一过程中,教师没能把学生的学习心理提升到比较高的层次和境界;而教法二中,学生必须紧扣具体的词语,经历文本的再次默读、文意的深入思考、感受的独立表达等一系列挖掘、内省、外化等复杂学习活动后,才能对所解读的词语作出一定质量的“理解”。后者最大程度地扩大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提高了学生思维训练的质量,因而极大地提升了课堂学习活动的品质。因此,就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贡献而言,两者的意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二、言之有序,细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所蕴含的众多理念中,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便是积极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即“自主、合作、探究”,大力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教师首先要引导出可供学生探究的一两个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执教者对这一语段的处理,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语段:《牧场之国》第1自然段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学生齐读)

师:这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排比。

师:你能试着把这三者之间调换一下顺序吗?

生1:荷兰,是水之国,牧场之国,也是花之国。

生2:荷兰,是花之国,牧场之国,也是水之国。

生3:荷兰,是花之国,水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生4:荷兰,是牧场之国,水之国,也是花之国。

生5:荷兰,是牧场之国,花之国,也是水之国。

师:为什么作者把水之国放在最前面?

生:也许是因为运河对于荷兰来说很重要的。

生:水是万物之源,先有水,而后生万物。

师:为什么作者把牧场之国放在最后?

生:因为这篇课文就是写荷兰的牧场。

师:看来,我们用排比句式表达意思时,可以是几层并列的意思,也可以是有所侧重和强调。

如果,这篇课文要介绍荷兰的运河,开头应该怎么写呢?

生:荷兰,是花之国,牧场之国,也是水之国。

师:如果,介绍的是荷兰的郁金香,开头又该怎么写呢?

生:荷兰,是水之国,牧场之国,也是花之国。

思考:第1自然段是《牧场之国》这篇课文的中心句,也是总起句。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也就落点于此。然而执教者并没有满足于这一点,而是另辟蹊径,先让学生试着给排比句的三部分调换顺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原文中语序安排的用意,再进行有所强调的排比句式运用。在以上教学片断中,突出了教学重点,以学为主,把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和时间支配权、空间占有权真正还给了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教得轻松,学得高效。在问题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活力,有效避免了课堂上浅层次“碎问碎答”带来了高耗低效。

三、以读导写,重发现。

语文学什么?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一学写作,二学写字,三学背诵。”这三者之中最难学的是写作,最难教的也是写作。”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如何突破呢?开放“随文练笔”不失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从教材出发,从文本入手,挖掘文本中的丰富资源,以读导写,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段:《乡下人家》第1自然段

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生齐读)

师:第1自然段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一处景物?

生:写的是乡下人家屋前搭的瓜架。

师:仔细读一读这一段中的三句话,想想每句话各讲了什么意思?

(生细读三句话并思考)

生1:第一句话先交待了瓜架的位置。

生2:第二句话写了瓜架的特点。

生3:最后一句话写出了作者对瓜架的赞美。

师:这么看来,要想把一处景物写具体的方法是?

生:先交待景物的位置,再写景物的特点,最后写出对景物的赞美。

思考:提到作文,一些小学生往往唉声叹气,视作文为畏途,不会写,不爱写。作文难,难在哪里呢?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捕捉文本中的资源,以读导写,就能循序渐进,步步提高。小学生在进行景物描写时,往往写不具体,草草收笔,要不就是言之无物,一堆的废话。执教者很好地利用文本资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提炼出将景物描写写具体的方法,为学生有效习作,进行了方法引路。日积月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融入了写作的期待,使阅读与写作相互辉映。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我们摸索前行。想让学生在极具亲和力的课堂氛围中驰骋思维,独立思考;想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辨,去发现,去领悟,尽一切所能唤醒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和创造潜能;想让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语文课堂,真的需要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