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云阳县清水民族小学文本细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误区及改进策略

2022-06-13 15:47:03 浏览:142

文本细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汪星辛

重庆市云阳县清水民族小学


摘要:文本细读法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应用文本细读教学法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教师依赖教参照本宣科、过度解读与解读浅尝辄止、过度关注学生成绩,忽视过程性体验等问题。建议从教师提高自身知识素养、解读文本细读法、融通课外丰富体验几方面提出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将文本细读法应用于阅读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文本细读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效路径。文本细读法作为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一种,它强调教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分别从文本的背景、语言、结构、写法等多角度剖析。

一、文本细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误区

现如今教师们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文本细读法逐渐成为阅读教学的常用方法。但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文本细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存在一些问题。

(一)依赖教参,照本宣科

教师在备课环节中,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教材进行分析。有的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素养不够,对于文本缺乏自己的思考进行深入解读,参照教参依葫芦画瓢,或者找网络上的教案来代替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缺乏新意,会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弱,造成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浅尝辄止,过度解读

如果教师自身没有真正深入地剖析文本、解读文本,就会只停留在文本浅显的表层,在教学过程中也只能带领学生初略了解文本浅层含义,不能深入了解文本的真正内涵,造成浅尝辄止的现象。小学语文阅读文本细读教学法中还存在着过度解读现象。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没有根据文体的类型、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来进行文本解读。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花费过多的时间讲授,会使教师的教学时间延长,导致学生真正思考的时间减少。

(三)关注成绩,忽视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过度关注学生的成绩,对于阅读方法的教授只是强硬输入,要求学生将阅读技巧死记硬背,并没有根据文本特点,深入剖析理解,体味文章自身的美与“语文味”。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为了使学生在阅读习题中取得高分,要求学生对于常见的阅读习题的答题方式进行死记硬背,在阅读答题过程中套路式地生搬硬套。阅读过程教师没有联系生活实际感悟阅读材料,缺乏引导学生根据文本中的字、词、句领会写作技巧与思想感情等,忽视了学生阅读过程性体验。

二、文本细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改进策略

(一)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及专业素养。主动阅读文学作品,提高阅读量,深度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滋生出灵感。并且还要注重间接知识的积累,在多读好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文本评鉴能力。还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观摩优秀教师课堂,积累文本细读方法。在自己的阅读教学课后进行反思,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及课后反馈,不断改善自己的文本细读方法,丰富自己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技能。

(二)掌握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法的应用方法

1.细读文本的背景

针对小学课文中不同类型的题材,只有先了解了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进文本情境,与作者亲历故事,体会作者的情感。

(1)解读社会背景

细读文本的背景离不开文本创作社会背景的解读。时代背景映射着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生活。只有了解写作时的社会背景,才能够好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例如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所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的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步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了解了文本社会背景之后更能感叹桑娜一家高尚的精神并没有因物质生活的贫寒而改变。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特殊时代背景的作品时,应根据文本的教学目标适当地拓展文本创作的社会背景。

(2)解读作者生平经历

作者的作品大都受自己生平经历的影响,生活的原材料给予作者创作的原型。只有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再回归到作品,才能更好地体会作品表达的真情实感。

例如小学六年级上册课文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一文。季羡林先生在1934年大学毕业之后便远赴德国留学,这时候他便以文字记录自己在德国的生活,抒发自己在外深深怀念母亲和祖国的情怀。一直到1946年归国结束。而《还年母亲》就是在此期间创作。结合季羡林先生十年在外的羁旅生活和孤独求学时的孤独,便可以体会到他那时对于母亲和祖国的深深怀念。教师此时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进行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情感的来源,更好地透过文本体悟思想感情,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2.细读文本的语言

语言是构成文本的基本要素,是教学中最直观的关注对象。文本语言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媒介,透过对语言中字词的分析,进一步挖掘文字背后的含义。

例如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从语句特点上看,一些关键字词句等就体现了语言的美。首先是修饰词语的运用准确生动。修饰殿堂用的是“金碧辉煌”,亭台楼阁用的却是“玲珑剔透”,词语对象形、色、形态的准确运用,让人学习到驾驭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其次文本中精练、准确的动词选用也达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如“侵入”“闯进”“掠走”“搬运”“破坏”“毁坏”“放火”“连烧”,这些词语深刻地表现出了英法联军肆无忌惮、胆大妄为、为所欲为,其残暴、野蛮、无耻的程度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因此被法国文学巨匠雨果称为“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

3.细读文本的结构

文本的结构直接体现着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和逻辑顺序,因此掌握文章结构是文本细读的重要策略。例如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一文中使用了并列式的布局结构。课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半部分主要讲老人和海鸥相处很和谐,并且和作者一起谈论海鸥,表现出老人对于海鸥特别的喜爱之情;后半部分主要描写老人去世之后,我们把老人的遗像安放在翠湖边,海鸥为老人送别时震撼人心的一幕。两部分内容在结构上是并列的,在情感上是紧密相连的因果关系。正是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文章具有特别的艺术美感。文本的线索则是联系全文的脉络。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线索,才会梳理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理清文章的线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们去找到,依据线索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感悟文章情感变化。

(三)转变理念,重视学生阅读体验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探索,形成知识自主构建的过程。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中进行语言学习,不断提高说听读写的能力,体味语文味。

1.丰富课外阅读活动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阅读量要求是100万字。但小学课堂教材中所包含的阅读材料远远不够,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把阅读体验局限在语文课堂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量。这就要求教师应在课堂内利用课内文本教授学生阅读方法,使其提高自身阅读理解能力。而在课外学生则利用这些方法去阅读更丰富的材料。这样才能达到课内课外互为补充,使学生更好地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可以联系课内阅读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并进行适当地指导。在课余时间,开展相应的读书交流活动,给予学生阅读反馈的机会。

2.联系生活实际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来感悟文本。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这就指出生活本身就存在着教育活动,而教育离不开生活,只有教育与生活相联系、相结合才是好的教育模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去创设情境教学,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对文本的情感共鸣。

三、结语

通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文本细读法,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阅读教学水平,促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与技巧,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阅读感悟还原到生活中,将自己的阅读所得经验用于生活,加深对生活的感悟,给学生的生活以情感熏陶和精神指引。

 

参考文献:

[1] 王小毅.依据文体特征,研制教学内容——以《穷人》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5(30):21-23.

[2] 黄胜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9):104-105.

[3] 龙伟光.“文本细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3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