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任命书的记忆
一张任命书的记忆
作者:杨和成
2018年冬,我同家人邀约一起自驾到海南三亚度假,想看一看祖国南海的风土人情,尝试体验一下南洋温暖的气候是什么样子的感觉,出发前就计划经过贵州遵义市时,一定要到遵义博物馆参观。过往都只能在电视银幕上感受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此次路过贵州省遵义市正好有机会实地参观“遵义会议旧址”。
我怀着崇敬和严肃的心情走进了遵义博物馆内,认真阅读了每一次红军在战斗中的人和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四渡赤水”出奇兵,这是同蒋介石反动军队斗智斗勇的较量,也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最精辟最典型的战斗史之一,它突破了国民党反动军队数十万人的围追堵截,打破了想要把红军一举歼灭在贵州境内,从而阻止红军北上抗日救中国的革命意识和决心的幻想。当时的蒋介石万万没想到中国工农红军能突出重围,并且在遵义召开了具有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会议,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从最困苦走向了强大,最终引领中国革命从最艰难走向了胜利。这次会议就是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如果没有那次会议,就没有现在的新中国。
一边走,一边参观,在历史故事的震撼与当今的感受中,更加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而当我走到将军照片墙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九五五年十月实行军衔制晋升红军将领的英姿照片。墙上将军们都是当年在万里长征路上指挥千军万马,为革命为新中国出生入死,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将军们。当我走到熟悉的上将军衔详细看时,好像有我们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政委的照片,结果真找到了,他曾是在井岗山跟随毛主席闹革命的红军将领之一。我在照片前驻足了几分钟,并向司令员敬了个军礼,心目中默默地祝福将军。
陈将军,您好?我曾是你手下的普通一兵,在你的关爱下,有幸参与了‘两弹一星’特殊工程建设。如20基地(00292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1基地(新疆马兰试验场)、22基地(青海海晏221厂),也是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生产基地,404厂(大型管道引水工程)等,我在工程中较好地保质保量及时的完成了筑巢工程,在参与各项保障工程中,我作为一名基层技术人员和基层干部没有给你丢人现眼,没有辜负你生前对我的信任和培养,我会永远记着你,并收藏好你亲自签名的一张“任命书”。
随着参观的结束我们慢慢向馆外走去,当快要离开遵义会议旧址时,我突然想到一件未做的事,我回到了将军墙下,走到了陈士榘司令员的照片下,我慢慢拉开锁链打开背包,小心翼翼的拿出一张保存了几十年的略微有点泛黄的薄纸,我轻轻的对儿子说:“你看!这是1960年5月10日陈士榘司令员,代表7169部队亲自签发的任命书”。任命书正上方印着国徽图案2毫米红色边框,任命书上印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任命书,第1346号,任命杨和成为建筑第一〇三团三营技术员,司令员、政治委员陈士榘,1960年5月10日。” 这不仅仅是一张20x28厘米的纸印任命书,而是他代表国家、代表党和中央军委、代表六亿中国人向参加“两弹”的十万大军指战员发出的任命书,更是向科技人员提出更严格把握质量的军令状。在筑巢的各种特种工程中要一丝不苟,把住技术质量关,绝不允许出半点差错。不然,将影响整个工程顺利进度,让两弹工程遭受巨大的损失。虽然那时党和国家正在经历着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上下都忍着生活物资极度短缺,食不饱腹的环境下,加上前苏联撤走专家,将一切技术资料全部带走的情况下,但我们的党中央仍然下最大的决心,支持这一伟大的特种工程,可见这一工程对祖国的安危有何等的份量。经6年的日日夜夜,艰苦奋斗在戈壁雪山,在“军民团结如一人,事看天下谁能敌”的豪言壮语声浪中,“两弹”工程取得了圆满的胜利,随看我国科技的开拓和发展,一代一代的各式新型导弹、军事装备,无一不是在两弹精神鼓舞下壮大起来的,特种工程兵既是参与者,更是见证者。
我双手将任命书举在胸前,恭敬而庄严的站在陈司令照片旁,拍了一张珍贵的照片。当时一同参观的游客也在用手机拍照,他们哪里知道,举纸人正是当年他的一个兵。我拍完照片,仍然忍不住的回头张望着……
回首六十年前,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当时已经在军队超期服役二年。年初在队前宣布我为三营营技术员职务,从上士军衔晋升为准尉军衔,级别为副排级待遇,这是实行军衔制以来最初级的预备军官,虽然那时候在战友中流传一句开玩笑的俗语“参谋不带长,打屁都不响,肩上没有豆(星),说话顶屁用”。但是自己心中想,不管肩上有没有星有没有豆,在工作上我还是被正式任命的一名干部,担子要挑、责任要尽。在施工中还是要严格按照工程技术蓝图、规范以及质量标准要求办事,在现场作业监督施工中各种环节上的漏洞,不管你是什么军衔职务,也不管你肩上豆豆多少,只要你在指挥上施工中有误,不合格技术规范的,我也毫不客气地指出,即便对我有意见,但是为了工程的质量标准,我还是不会妥协的。
在实际工作中也确实因为要求过于严格而得罪过人,但是因为在现场我就是“准将”指挥员,是一名技术监督员,官小责任大,所以我更不能放松思想,抱有侥幸。我每天来来回回在施工段现场察看,收工都在最后离开现场,发现问题及时向营首长报告,不断纠正当天施工中的问题,以保证特种工程不出现严重的隐患,有点瑕疵也要处理,这样才能不辜负组织对我的信任,更要敢于担责任,因为我参与的是事关国家安危的机密的隐蔽军事工程的建设,我为此而感到无比自豪。
一九六〇年开春,任职后的第一工程任务,内容就是修建七号连接八号中心主干道混泥土路,这是一条碎石黄泥浆灌注的路,在路侧修建导弹测试仪器房屋,四周用土围墙保护仪器,确保设施设备的正常、安全的使用。当我接到任务,心中是一片空白,施工方案是由营部李参谋帮教及团技术部门的指导下共同制定,我好在五年前入伍补充在西藏军区工兵五团(一〇三团的前身)从拉萨修建青藏公路。那时自己虽说是一名普通战士,但经过四段工压的筑路还是学到点滴修路知识,话虽如此但毕竟自身的技术素质确实不高,只有在工作中边学边干,保持虚心求教的态度。方能不出质量差错保证这条公路顺利完成。
任务按时开工,碎石机、运黄土的汽车,铁锹十字镐挖槽声,工地热火朝天,运碎石,拌黄泥浆,每个人都是斗志昂扬,戈壁滩没有可以遮荫的地方,连一棵树都没有。汗如雨下,用衣袖擦干,喝一口又咸又苦的冷开水,抡铁锹,推小车甩开膀子继续干。因戈壁滩长年风沙不断,流动沙石满城跑。部队在此驻扎,冬天风如刀割,夏天烈日曝晒,汗湿衣衫,沙尘暴常年都有刮,早晚温差大,战士们就是在一年四季住着单帆布帐篷生活中战斗,修筑特种工程,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为了让我国国防事业的加速发展,原子弹、导弹早日上天,早日炸响,这点苦难算不得什么事,因为这就是7169部队特种工程兵肩负的使命。而这也是当时特种工程兵的英姿。
当时作为一名现场施工的技术人员的我,发现在灌浆工序中费时费力,日子一天天的过去,虽然工期看起来还不错,但心理总觉得不安,我就在想是否可以改进一下,使用一个大圆桶,用两人推磨式的搅拌器,同战友商量后决定试制一下,我们用木板做了1.2米左右圆桶,垂直于浆坑,把黄土倒入加水搅拌均匀,将桶底木塞打开,黄泥浆便流到碎石缝中,使路基铺上碎石填足,经改制后多快好省的达到了质量要求,再经10T、15T压路机碾压达到密实强度技术要求后,再将面层覆盖碾压,一条平坦的公路按时交付使用,导弹仪器测量房,土围工程已按期完工,我心里已说不出来的高兴,这是我给任命书交的第一个工程答卷。
任职后第一项工作基本完成后,组织上在3年时间里,2次派我到河南洛阳学习有关土建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这一下解决了我长挂在心中总是觉得小学未毕业的我,技术素质太差的烦恼。这2次学习的机会,对我今后执行任务铺上了结实的基础,第一次是洛阳市郊40公里外,7011部队举办的土建基础集训队,学员都来自基地各团队的技术人员及很少的行政军事干部,目的很明确,针对部队干部技术能力低,经验不足的情况,提高学员的技术能力,讲解在施工中的难点和要点。我自己更知此次集训的重要性,肯定在学习上要十倍加油,吸取更多的有关知识,那时我们住的是公社的养鸡房屋,因3年自然灾害,人都吃不饱,哪能养鸡喃?我们做的就是把鸡棚打扫干净,用竹竿搭通铺睡觉,全日作息时间均按照部队规定,一起都在正常学习,现场参观,实际操作行课。在集训生活上最困难,最使我感到恐惧的食物,是高粱面,其他如红薯面、高粱籽,豌豆面,玉米面等我都能吃得下去,唯独高粱面食用后,外分泌给我造成了后遗症,至今还留着疤痕和伤痛,但我心里知道,全国人民都在忍着生活物资的奇缺之苦,能幸运生存下来,就是最大的幸福,但为了学习更好,为特种工程在质量上的到保证,忍饥挨饿又算的了什么。
第二次学习也是在洛阳,不像第一次是学点现场管理,施工中要及时解决的不符合规范和操作中的问题。这次来的是正规的培养中等技术人才的学校,但我是来自基层的一个中队的学员,要在1年的时间内学完正规学习2年的科目,这就意味着,学习的难点加大,教学方式肯定是填鸭式的教育,理论知识的难度,文化素质不相适应,对我就是最大的难点,平时我自学的平面几何,正负数计算,而这次要学的课程,动静力学,混泥土制造构建及配合比,钢筋配置,应力计算,设计高等微积分计算。还有原子弹在工事上爆炸产生的威力对工事浸沏的深度与防护,坑道设计与选址,施工顺序,桥梁结构,耦合计算……光听着名字就觉得头皮发麻。校方后来根据实际情况改了下教学方案,因为大家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只好又补了点基础课,最后再进行专业课学习,虽然大家都是这样学习的,但是这批学员中小学生只有我一人,一般都是初中生和高中生,他们的起点都比我高,我只有更加的努力才能追上他们,在学习中多找难点,笨鸟先飞。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的土建知识逐渐增多,而我头上的头发,每洗一次头,水上就漂浮一层头发,前额严重的脱发。好在经努力我已基本完成5个科目的任务,考试3个5分,2个4分毕业。这对我任命书的职务又深化了一步,在执行二弹特种工程中,因为我是一名特种工程兵战士,更不忘党和人民的期望和培养,压担子学知识,建信念,立使命感,保工程质量为己任。全心全意的报答党和人民的培育之恩
在4年中,2次学习和部队调动,实为平凡,可以说是穿梭式的调动,从内蒙到洛阳,再到新疆,再到甘肃祁连山,从祁连山到青海团宝山下海燕金银滩,从青海到甘肃酒泉卫星航天站,部队经受了3年及其困难的,生活物资短缺的年代。住着帐篷从戈壁到雪山,数十次搬动驻地,在大西北团团转,虽说不如当年二万五千里八年抗战,解放战争,在血与火的战场,但是7169部队的干部战士,也不辞劳苦行不止二万五,甚至两个三个二万五千里。他们就是7169-8342部队,这支特种工程部队的官兵之路,他们在两弹“禁区”服役2、3年甚至十多年,每时每刻都在“禁区”中生活,面向看不见摸不着的放射、污染物质中斗争着,战斗着,甚至有战友为两弹工程长眠于戈壁沙漠中,在无防护设备的环境中生存。将来在他们的生存中,会有什么伤害和后果,他们都置之度外。他们默不出声的不敢面对自己的父母与亲朋好友,自己在两弹的特种工程也不敢讲在某地驻军,只能用信箱和虚地名,写信回家,因为这是一项国家高度机密工程,涉及国家安危的重大工程,这一点全体参与者心理是很清楚,把这一光荣和伟大的任务埋藏在心里。
1961年开春,组织上安排我回家探亲,我心里很高兴,酒泉出发2天1夜的路程,到我乐山的老家,当时交通不便,不仅要多次转车,还要乘坐小木船,再坐岷江轮渡才能到家,当见到老妈的时候,眼睛包含深情的泪水,拍着母亲骨瘦如柴的身体,叫了一声“妈,你还好吗?”妈眼眶中含着泪水回答说“六儿,你回来了”,“嗯”说着无需更多的言语,便在烧柴火灶前,帮助母亲将草柴火用铁夹往里送,渣草柴是老母亲加弟妹每周上后山,树林中捞取的,这就是经济上拮据的状况,加之自然灾害,我只能用部队的津贴,补助家用,勉强度日。时间21天快到了,有一天邮差送来一封加急电报,马上到成都接新兵任务,军人就是这样,服从命令为天职,第二天我便启程,家人送我到岷江边上乘船离开,我依依不舍的向亲人们挥手离去。
到成都草市街接新兵,团部报道,并在成都六中学校同新兵、八连的战友见面,他们都叫我指导员,在经过简单队列训练,队伍很快出发,在训练中,我叫战友唱了3只歌,1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是一个兵》、《社会主义好》,新战友换上了新军装后,第三天,部队在成都站的火车站上闷罐车,经秦岭、宝鸡、天水、兰州、酒泉、柳园经3天时间到达新疆哈密地区,部队整修三天,从托克逊到天山深处团部驻地,因部队人力不足,需要扩大住宿,需在三十公里伐木,加盖用土坯修成半墙高,刚入伍的八百名城市兵,都来自军工厂的工人,有的来自机床厂、轴承厂、刃具厂,铁路以及铁路无线电机校的学生兵,这一批新战友,文化水平,思想素质都比较高,对部队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加上59、60年入伍的同样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战士,这样我团战士的素质将会有极大的提高,对完成特种工程任务添加了火力,消除了部队文化低的情况。
天山的气候,在九月份之后,快接近大雪封山,中午还好,早晚已经接近0度。拖土坯是对城市兵最大考验,混泥浆,光用圆锹是不够的,还要用赤脚在泥土中踩均匀,看见新老战友踩泥时,双脚已经冻红冻肿了,但他们还是干的热火朝天,不一会一块块土坯整齐的摆在地上。第二天将土坯竖起并交叉立式 晾干待用,房屋一栋栋的修建好了,内修过冬的火墙,使用时提高了帐篷内的温度,还是不敌室外零下30-40度的侵袭,烧着火炭,还是才5-7度,参试干部战士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加上生活物资供应不足,以瓜代菜,挖野菜,捡老榆树叶,及开春发出来的新榆尖,都是干部战士充饥的食料。当时部队提出的口号是“勒紧裤腰带,宁肯少活二十年,也要造出原子弹,施工就是战场,施工就是打仗”的豪言壮语,激励着每个干部战士,凭着双手,凭着简陋工具,圆锹十字镐,也要把任务完成好,绝不拖原子弹试爆的后腿,保障把公路修道马兰基地的试验场,完成筑巢工程前期任务,做出贡献。
那年在天山顶上,我得到了一份惊喜,从营首长手中接过了7169部队陈士榘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亲手签名的一张任命书。而我将这份任命书随身保管60余年,期间经数十次部队搬迁,经全国省份,如今虽然折痕加深,微黄,并用纸胶黏贴,但当时我接过任命书的情况仍历历在目,而现在我觉得我还是陈士榘司令员手下的一名特种工程兵。
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已经八旬的我,忆从1958年8月西藏高原到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在大西北战场上尽力了15个春夏秋冬,度过了美好的年华和青春,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岁月。从懵懂少年到青春韶华再到不惑之年,都是在党和军队这个大熔炉里受到教育,成长起来的,也是在各级党领导和众多新老战友的帮扶下,参与完成了数个特种工程任务,我也仅仅是十万、二十万在罗布泊地区执行两弹一星任务的一员,是当年在毛泽东思想的熏陶下,入党64年的一名党员,也是戈壁滩上的一粒细沙,我受过团营连队的嘉奖没有军功章,但我收获得到了从授衔下士、中士、上士,直到准尉、少尉、中尉军衔的最高荣誉,在与无声的敌人战斗中,我身体收到了点伤害,评审为7级伤残军人,从内心坦然说,我服役从军路上无怨无悔,我人生路途中只有一个字:“值”,我既是参与者,更是见证者,两弹一星的精神的传承,永远在路上。
最后,借成都晚报记着吴东风访问开国将领传奇一问中的一段“十万大军进罗布泊中陈士榘说两弹离不开工程兵,在特殊背景下,和严格的保密制度下,十万大军默默的开进罗布泊,又默默的离开,我们的撤离,他们的名字和业绩至今仍鲜为人知,人们只知道从事两弹研制的科学奖和试验发射部队,而从来未闻那个代号(7169的特殊工程部队),也我国两弹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