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混合高中语言规范化现状和对策分析

2022-06-14 09:41:42 浏览:1994

多民族混合高中语言文字规范化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高晖


一、研究意义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语言文字工作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高中阶段是学生考学、升学的关键阶段,高中阶段考试,学生因拼音误用、汉字书写不规范,语法使用混乱等问题导致失分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不规范的语言使用方式更潜在影响着学生的课堂理解与认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未来的求职和面试以及工作过程中,因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而造成的后果难以量化。因此,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否做到的语言规范化使用,不仅对当下学习有着直接影响,更对学生个人精神面貌、未来职业发展与日常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多民族混合高中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之间的不规范的语言习惯可能存在互相模仿、互相影响的现象;学生除肩负自身发展的重任之外,未来还可能通过自身语言行为影响家庭、家族、家乡的发展,因此,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对于增强各族人民民族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意义重大,多民族混合高中的语言规范化工作不容疏忽。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理应高度重视多民族混合高中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二、现状分析

M高中的学生由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北京的汉族学生组成。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多个地区,因此语言背景复杂,有不少学生以藏语、维语、朝鲜语等语言作为母语,同时也能掌握汉语,使用流利程度不一。母语为汉语的学生也来自不同的汉语方言区,包括官话方言区当中的北京官话区、兰银官话区、西南官话区等,也有来自其他方言区的同学,如粤方言区、湘方言区、客家方言区等,因此,M高中学生有来源地域范围广阔、民族语言混杂、方言林立等特点,这种语言背景可能造成学生自身规范使用汉语普通话的困难,加之方言之间互相影响,更增加了学生规范使用汉语普通话的难度。根据笔者的调查问卷和访谈,以下是笔者针对M高中的学生在语言使用规范性整体现状分析和主要存在问题的表述。

1.语言表达规范性现状分析

按照M校北京生和外地生的组成比例,笔者选取了全校400位高二学生作为调查问卷对象,其中,有40人很清楚普通话的准确定义,约占调查人数的10%,360人不清楚普通话的准确定义,约占调查人数的90%。由此可知,多民族混合高中学生对普通话的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314人认为说好普通话不困难,能够规范使用普通话,在使用过程中很少犯错,占调查人数的78.5%,86人认为说好普通话困难,在使用过程中经常犯错,占所调查人数的21.5%,可以看出,少部分学生认为普通话难说,不能排除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规范使用普通话过程中的困难。在普通话是否是学生生活首选用语问题的选择上,将汉语普通话作为生活首选用语的有275人,125人将普通话和民族语言、方言掺杂使用。在和非老乡的同学交谈时,使用普通话的有400人,占总数的100%。这说明当话语成员复杂时,学生们会临时调整语言习惯。

2.语言表达规范性存在的问题

2.1拼音、汉字、词汇使用缺乏规范性

受成长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及教育水平以及各地方言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汉语语言文字基础参差不齐,首先,汉语发音缺乏规范性,发音特点存在地域差异,如西藏学生阳平和上声发音不标准,在说多音节词语、朗读及说话的语流音变中也存在发音困难的问题,比如“一”“不”的变调不规范,上上相连词语的变调不规范,基本上没有轻声的概念,不会发儿化音等。兰银官话区学生的语言前后鼻音不分的问题严重,如“孟子”读成“闷子”。西南官话地区学生l和n不分,平舌翘舌音不分现象严重,儿化音发音不标准等。其次,拼音书写不规范,如汉语拼音与英文字母混写,拼音l写成英语字母“L”小写的形式,n写成英语字母“N”的小写形式,拼音拼写错误,如“摸”的拼音mō,不少学生写成muō。

汉字书写不规范,书写中经常有错别字出现。在与一位来自新疆的学生访谈中,她提到,高中语文文言文默写对她来说有难度,因为自己从小率先接触的语言是本民族的语言,形成了本民族的语言思维,加之对汉字的形、音、义的组合逻辑理解不够透彻,导致了错别字出现的现象屡屡发生。

词汇使用容易受各族语言、各地方言影响,在表达中造成不少误会,如卫生工具扫帚和簸箕,不同方言地区的学生的会有不同的表达,影响理解和沟通。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便捷,没有局限,不规范的网络词语也影响高中学生的语言表达,笔者摘录一段某高中生周记中的文字:“周末,读大学的GG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是‘偶’非常‘稀饭’的,就‘酱紫’,‘偶’就答应GG请他吃kpm,这家店的口味YYDS……”相信很多人看了这段文字都会不知所云,文中很多那些字母正是当下流行于青少年当中的网络“新语言”:GG(哥哥)、偶(我)、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kpm(肯德基、必胜客、麦当劳)、YYDS(永远的神)。还有在汉语词后面加上了英语时态形式的现象,如“关注ing”、“期待ing”等,不少学生直接拿来一些东西,掺在表达语言中,将本应严肃严谨的表达变得不伦不类。

这些不规范的语言表达在课堂交流、书面表达的过程中,会造成误解,闹出笑话,在考试中会让学生失分、丢分,亟需教师规范。

2.2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

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于表达论点不清晰,重点模糊不清;语言表达缺乏条理性,表达不清楚;论点与论据之间没有相关性,从而使论证过程也显得生硬不流畅。如,以下是一个学生的作文选段。

“网络信息良‘又’不齐,我们‘因’怀揣着理性的眼光看待段视频。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坚持领导下人民安康,国家富强,强国视频很好地顺应了时代潮流,他可以让我们看到动人暖心画面时勾起自身家国情怀的培养,可以说,这种爱国的“国家情怀”才是主流。

这段话不仅有两处错别字,“良莠不齐”“应怀揣着”,一处词语误用,“国家情怀”应为“家国情怀”,而且论据不能为论点服务,论据只说了短视频当中积极正向的内容,而没有说需要我们怀揣着理性眼光看待的内容,这种例子在学生作文当中俯拾即是,暴露了学生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的问题。

三、语言规范化对策

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除了会对学生自身产生负面影响,长期大量的使用不规范的语言文字将会导致汉语普通话的异化和退化,其次,随处可见的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现象会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造成视觉污染,破坏语言的纯洁性。为了制止损害,我们必须下大力气给予改进,采取强有力的净化措施。

1.带领学生共同学习、领会有关语言文字工作的法规,明确普通话的概念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国家在语言文字方面的重要法规,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绝对不允许轻视,此外,还应当学习好国家关于语言文字的方针、政策以及有关部门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具体规定。同时,应与学生共同学习普通话的概念及定义、明确标准,为规范普通话工作筑牢理论基础。

2.利用校园这个主阵地做好普通话普及工作。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本身应具备更熟练驾驭祖国规范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应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示范作用,更好地为语言规范化事业服务。可以在学校内开展规范使用语言的竞赛、展演活动,如,规范字竞赛,演讲比赛;积极开展相声、小品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加强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宣传活动,如,利用班会课做好规范使用普通话的宣传工作,每晚七点带领学生观看新闻联播。通过座位、寝室安排调整,增加普通话说的较好的学生与语言基础薄弱的学生的交流机会,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规范使用普通话的意识。

3.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普通话计划。普通话规范学习应该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的原则。第一阶段以规范普通话语音为主,包括声母、韵母、声调训练,语流音变训练。其中,针对本校学生普通话发音难点,重点训练声母:f、p、d、t、n、l,韵母:an-ang、en-eng、in-ing,声调:上声,语流音变:变调和儿化。第二阶段以规范书写与词语运用为主,重点针对文言文默写,作文和周记当中的错别字、误用词对学生进行规范,杜绝在作文当中出现不够严谨的网络语言。第三阶段逻辑表达训练为主,通过语文课课前辩论、讲故事、演讲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这样一来,既规范了普通话的使用,又培养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四、总结

多民族混合高中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每名学生综合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将会竭尽全力将该项工作抓细抓实,并务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