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祟高的基石

祟高的基石

作者|秦汉

每当提起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人们首先想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想到海宴、酒泉、马兰“基地”,却很少有人记得为了“两弹一星”事业早先在三个“基地”修路架桥的工程兵指战员。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会议之后,聂荣臻元帅担任主任的导弹航空科研方面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成立,开始了导弹武器的研制工作。

1957年10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工业的协定》,简称《10月15日协定》或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苏方决定援助我国火箭导弹技术。与此同时,导弹试验场地的建设也提到日程。

为了加快靶场建设,军委下令成立特种工程指挥部(简称特工指),开始建设当时我国最绝密的0029工程(导弹试验场)、0673工程(核武器试验场)和0674工程(核武器储存库)。

当时,中央军委把导弹基地的建设任务交给了炮兵。炮兵司令陈锡联表示还是由工程兵搞合适,后来军委同意了陈锡联的意见,就把导弹实验基地的建设任务交给了工程兵。

工程兵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战斗集体。

接到任务后,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陈士榘率领从朝鲜战场回到国内的第19兵团机关人员,以及从全国各地调来的两个步兵师(195师和东北守备三师)、一个铁道兵师(铁道兵十师)、一个空军分部(相当一个师)、九个工程兵团、两个汽车运输团(汽车36和37团)、一个通信工程团(工程二团)、两个工程建筑公司(北京建筑公司和兰州第四建筑公司)、三个野战医院、一个机械修配厂、一个木材加工厂。还有测绘大队、水文大队、两架小型运输机(安—2型)等共计约10万人,默默开到戈壁滩,开始了两弹基地的建设。

这支部队代号为“7169”特种工程部队。特种工程部队的前身是以中南军区工兵司令部部分人员为基础,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领导机关。1950年12月25日,人民工程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1951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司令部成立。1952年9月18日,陈士渠任司令员。1955年8月,工兵领导机关改名为工程兵领导机关。到1965年底,工程兵部队发展到4个建筑师、3个支队、19个工区、1个工程技术总队、114个团,共49万余人,工程保障能力有很大提高。

1958年4月,从朝鲜战场回到祖国的第19兵团机关人员,与中央军委从全国各地调集10万大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开国上将陈士榘的率领下,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整整6年,杳无音信。他们从1958年4月份默默进入戈壁滩,到1964年的9月又默默撤出来,后来又被撤销,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业绩由于当时保密的原因,一直到现在还鲜为人知。

当年,陈士榘率领10万官兵来到“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吃水贵如油,四季穿棉袄”的戈壁滩之后,就先后分赴甘肃酒泉、新疆马兰、青海海宴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两弹基地建设。

那是一段极不平凡的激情岁月,官兵们在戈壁大漠住帐篷,喝涝坝水,抗风沙、战酷暑,忍受蚊子叮咬;上高原,耐严寒、战胜高原反应,在生活物资极其物资匮乏的年代,挖野菜、吃树叶,由于营养不足,许多人患上夜盲症。穿着棉絮外露的破衣烂衫,早出晚归,野外施工,风餐露宿。每天承受风沙侵袭,灰头土脸,蓬头垢面,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先后承建并圆满完成了酒泉、马兰、金银滩大量的国防建设基础工程,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和包括被中央军被授予“风雪高原工程兵好十连”光荣称号的先进集体。

1964年10月16日,陈士榘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回到北京。在1965年新春联欢会上,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解放军高级将领时,当看到陈士榘就走上前来,一手拉住陈士榘的手,一手指着张爱萍将军说:“你们做窝(建成的两弹基地),他们下蛋(成功爆炸原子弹),我们中国人说话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

1982年8月,功勋卓著工程兵部队在我国“两弹一星”和国防特种工程建设中完成了其光荣历史使命后,被中央军委宣布撤销建制。其中,工程兵机关整编为总参谋部工程兵部。1992年9月,与炮兵部、装甲兵部、防化部、陆航局合编为总参兵种部。工程兵部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绝大多数工程兵官兵转业或复员,仅有一少部分部队整编到其他部队行列,继承和发扬工程兵的光荣传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在数十万转业人员当中,有一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筑第54师103团机械一连老战友付宣亮,经过几十年的顽强拼搏,创建秦煤集团并担任董事长,成为广大转业一军人中的佼佼者。长期以来,他怀着对老部队的深厚感情,怀着对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决策者、科学家和普通一兵的崇高敬意,不遗余力地致力于“两弹一星”历史研究和工程兵历史文化研究的资助与支持。

2018年10月,秦煤集团在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纪念之际,在古城西安隆重举办了《周恩来与两弹一星》巡展和《工程兵参加“两弹一星”建设事业六十周年展览》,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2019年个夏,笔者在革命圣地延安举办的8342部队(54师)部队延安老兵纪念“两弹一星”精神和建党98周年座谈会上,见到了霜鬓鹤发、精神矍铄的付宣亮老人,付老表示,他有一个心愿,想在有生之年拿出数亿元资金,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铭记工程兵“不怕苦、不怕死、不怕难”的“三不怕”革命精神,以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好十连风范,建一个“两弹一星”精神纪念馆、出一部书、拍摄一部电视剧,以拳拳之心,献赤子之情。紧接着付老又在西安组织了一次纪念“两弹一星”精神暨建党98周年座谈会,会后又风尘仆仆带领著名军旅作家、“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专家彭纪超等赶赴青海金银滩原221基地采风,那是付老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虽然部队原驻地的旧址时过境迁,但是那种亲切感使付老不掩饰其对当年艰苦奋斗的拳拳热爱,冒着蒙蒙细雨在凛冽的寒风中侃侃而谈,他崇高的精神和富有魅力的讲述,极大地感染并鼓舞着采风作家,燃烧起创作热情。一个曾经参与过“两弹一星”伟大事业的老兵情怀,深深嵌入我的心中。

或许,付宣亮和他的工程兵战友们在“两弹一星”伟大事业仅仅是一颗铺路的石子,正如举全国之力才成就的“两弹一星”壮举一样,只有艰苦卓绝的环境,没有阻挡信念的力量,众志成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无往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