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卓:铭记、学习、传承
铭记 学习 传承
作者:王雅卓
书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于我而言,书,是一把钥匙。一把打开我和父亲沟通的钥匙;一把开启那个峥嵘岁月的钥匙;一把开启学生成长史的钥匙。和于建华、范丽老师的见面会,让我对《我是马兰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将这本书和我的职业诉求紧密的联系。
《我是马兰人》刚读过半,父亲便也读了起来。它,便成了一把钥匙打开了父亲的话匣子。"你爷爷当兵打仗的时候条件也是这么苦""那个时候都盼着国家能好起来""那个时候从上到下都难啊"……"唉,那个时候,就是有这种不怕吃苦、纯粹的人!"。"那个时候"成了那段艰难岁月的代名词,而我也不难看出父亲对那些将国家从"那个时候"拯救出来的"平凡人"的敬畏。父亲喜爱这本书,因为细腻生动笔触将那个时代的故事、那个时代纯粹质朴的人淋漓尽致的呈现了出来,他们拥有着共同的时代印记,在那个艰难的年代,承载着时代的嘱托,不断地向上。父亲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
我喜爱这本书,因为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感动",感动于一个个平凡人造就的非凡。打豆腐的、观测员、巡逻的、守井的……每一个参与到这份事业中的个人,都想释放出自己所有的能量,为这份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日复一日的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着看似平凡却很伟大的业绩。他们战斗在戈壁上,"任凭天公多变换,哪怕风暴沙石扬,头顶烈日,明月做营帐,饥餐砂砾饭,笑谈渴饮苦水浆"。
如此高涨的热情、如此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我想,这并不是一种自我牺牲的悲情,而是他们自觉地将个人理想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他们甘愿吃苦,但不甘愿国家吃苦,后辈们吃苦!是物质的角力,是精神的对垒,更是坚定的信仰,强大的信念。
我想让我的学生们喜爱上这本书。时代的快速发展,现如今的平和幸福的生活,让他们鲜少了解书中所描绘的历史,可这些些人和事值得我们去铭记。 铭记"死也要让身体倒向前方"的巡逻小队;铭记在简陋平房里不断写画的程开甲教授;铭记那些奋斗在戈壁的每一个勇士……
我想让学生们在铭记中学习。学习"吃苦精神"。荒凉、贫瘠,"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这是当时罗布泊,千年孤寂,千里荒原,在马兰人看来是希望、是力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人随随便便就能成功,也没有哪项事业能够顺利实现。在书中,学生们可以通过文字了解那些"勇士",清楚的认知评价自己,将马兰精神融合到学习生活中。通过劳动、研学等让他们“进田野”、“学百科”。遇难而进,激发与困难的"斗争"精神,展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势!
一本书串联起三代人,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书籍的魅力。而我会以"传承"为己任,将马兰精神薪火相传"!
作者: 王雅卓,女,信都区优秀教师。从教八年来一直在一线担任班主任工作,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