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税清静:“背影英雄”张锡祥

“背影英雄”张锡祥

作者:税清静


院士张锡祥奋战了一生,留下的却只能是一个背影。因为他所处的,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革命女英雄刘胡兰,刘胡兰曾当儿童团团长,而他邻村的一位儿童团班长,至今90岁高龄仍然战斗在国防战线上,因为他所从事的工作涉秘,所以尽管评上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但他的事迹并不被世人知晓。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都市老科协会长、著名雷达对抗专家张锡祥。     

张锡祥1933年5月19日,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东堡村,11岁父亲去世,他就当上户主。幼年、少年时期分别经历了日本鬼子入侵和解放战争,小时候八路军连部就驻扎在他家里。他小时候见过日本鬼子杀人放火,少年时差点补阎锡山的三青团型讯逼供整死。15岁参加土改工作,解放前昔为求学,16岁来了到了北平。

16岁的张锡祥从文水到北平走了三天,第一次看见了汽车、第一次坐了火车、第一次看见电灯……一切都是那么新奇,这些新奇事物在他大脑里形成了一个又一个问号?科学的种子从此播种在他心间。

1949年10月1日凌晨三时许,老师就把同学们叫醒了,大家匆匆吃了早早饭,便在老师的带领下向天安门挺进。张锡祥感觉自己跟做梦一样,不久前还是文水的农村穷娃儿,现在去能亲临开国大典现场,亲眼看到伟大领袖高大的身影,聆听他们的教导,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是何等的殊荣和难得。那天晚上躺在床上一直激动得睡不着觉,他回想自己短短十几年人生经历,暗自己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一生都要跟着共产党走!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1年张锡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但他并没能如愿以偿地去到抗美援朝一线部队,而是被分到了张家口去上军校。张锡祥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总参谋部通信部工作。1959年12月,中苏关系已经到了非常糟糕的时候,而此前军方从苏联进口了一部某型干扰机无人会用。领导要求张锡祥和其同学李大忠两人在两个星期内把这台机器开动起来,供首长们参观。

当时为了搞清发射机到底工作没工作,那时没有现在的感应探测器,他们便采用了最“土”最原始的方法,把发射机加电后,将手伸到天线口面六七十厘米处去摸,完全不顾微波辐射伤害。经过连续多天的苦战,“土办法”终于搞定了高科技庞然大物,张锡祥团队终于按要求完成了将这台干扰机开动起来的任务。

后来,张锡祥又用“土办法”设计制作了某设备的“操作模拟训练器”,并得以大力推广,从而解决了人多设备少这问题。1963年张锡祥调到了研究所,从此成了一名正式的科研人员。

1965年,美国在越南战争中使用了“百舌鸟”反辐射导弹。张锡祥领衔设计的“反‘百舌鸟’反辐射导弹雷达附加器”研制成功后,很快就投入到一线战斗之中。美国人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那么先进的武器,刚投入战场几个月就被一群“土包子”给破解了,要知道当时生产一枚那样的先进导弹可是要花费上百万美元,而张锡祥发明的附加器仅需一千美元就搞定了。没过多久,美国人就让‘百舌鸟’导弹退役了。张锡祥乘胜追击,又自行设计研制成功了对隐蔽圆锥扫描雷达的干扰机、单脉冲跟踪雷达的干扰机等。

张锡祥与其他科学家一样,把荣辱和个人得失放到一边,一心埋头搞科研,又研制了第一代某型干扰机,这一型号干扰机填补了我国大型电子对抗设备的空白,在许多技术上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从而使我国电子对抗技术在世界有了一席之地,并荣获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一种捷变频雷达,张锡祥带领团队,在临时搭建的席棚厂房里,经过八年努力,突破一个又一个难题,终于研制调试出了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整机干扰系统。该机采用了当时电子对抗领域的多项新技术,最终获得了当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殊荣,国家领导人亲自为获奖单位和获奖人颁发了证书。

天道酬勤,1999年,66岁的张锡祥终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了他所在某研究所的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仅有的一位院士。得知这个消息时,这功勋科学家正端着个海碗吃他最爱吃的面条。

当院士后,他还是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洗漱活动身体,舒展筋骨,拉伸拉伸手脚韧带,每当这个时候,张锡祥常常会回忆起小时候在村里学堂跟李老师学武术的情景,也许正是因为小时候的习武,才让自己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没有这个好身体作基础说不定逃出了日本鬼子的魔爪也逃不出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残,更无法报效祖国、人民和国防建设。

7点看看报纸听听广播新闻,7点半下楼去单位食堂吃早餐,馒头油条都行,张锡祥对吃饭并不讲究,他不挑食,更不讲什么养生,因为他没功夫去搞养生。中午、晚上也是一样,不管在家吃还是在单位食堂吃,都是家里煮什么吃什么,食堂有什么吃什么。

张锡祥既不会打牌、也不会钓鱼,除了搞专业,他基本没什么业余爱好。所以他的生活非常简单,单位规定上午8点半上班,张锡祥8点就从食堂吃完早餐直接去了,干了一辈子科研工作,他总结的是科研一定要走在生活的前头,所以什么事情他都要给自己加码留有提前量。

中午12点去食堂吃饭,经过短暂休息,下午1点半之前,他又重新回到了办公室,开启下午的工作,一直到下午5点半以后,他才会下班,去食堂吃晚饭。晚餐后回家,两点一线,家是单位分配的房子,跟着研究所从都江堰搬迁到成都市区后,张锡祥就一直住这里,住了三十几年了。家和办公室很近,同在一个大院,因为单位保密要求,整个大院被围在一圈高高的围墙里面,张锡祥老家不在成都,在这里也没什么亲戚朋友,工作要求他不能抛头露脸,他本身也不愿意到处招摇,除了专业需要,他基本不接触社会无关人员。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从2015年起,张锡祥担任成都市老年科学家协会会长,团结和带领全市老科技工作者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继续发光发热。他非常关心年轻科学家的成长,他与几个兼职大学联合培养了很多博士生和硕士生,这些学生中,有一人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更关注青少年科学普及,也是一位资深“科普达人”,多次参加成都市举行的“院士专家科普进校园活动”,为孩子们打开科学奥秘之门。

夕阳西下,吹着席席的凉风,张锡祥回到家里,打开电视,每晚7点钟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1套新闻联播,虽然不出门,必须了解天下大事。新闻联播看完后,再看焦点访谈和4套海峡内外。8点多下楼在小区散散步,在健身器上逐一作作运动,华灯初上看看眼前城市的繁荣夜景,看看跳广场舞的老人,想想过去的人和事,对比今天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幸福安宁,在一番感慨中时间飞快流逝,9点过张锡祥回到家中洗漱,有时间的话再翻翻书,10点钟准时上床睡觉。

2023年5月的一天,笔者在张锡祥工作的某研究所外面的宾馆大堂见到了这位德高望重的院士。想象中的大科学家、老院士应该穿着讲究举止儒雅气宇轩昂甚至不怒自威等等,见面前的所有形容词在见到张锡祥院士的那一瞬间立即化为乌有,眼前的人不就是一个邻居大爷吗?微驼着背整个身体有点往一边倾斜,随意地歪戴着一顶黑色的棒球帽,穿着一件老旧还不太合身的灰不灰黑不黑的夹克,敞着扣的衣袖时不时地罩住了手背,让他看起来随意得比农民工还随意。尽管此前已经看过他的照片,要不是他女儿介绍,笔者根本没把他认出来。

 5月19日,张锡祥就实岁满90岁了,除了缺两颗牙,耳朵有点背,也是正是从小习武,后来一直在军队系统坚持长期锻炼,他的身体还相当不错,他性格有些内向,不太善于言辞,但是记忆力特别好,脑子非常清醒,一讲到过去岁月的经历和他自己的专业,便两眼放光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从中午一点半采访到下午四点过,三个小时老人家没喝一口水,没上一次厕所,笔者担心他的身体,于是赶紧结束了采访,没想到老人家说一点也不累,完全没问题。分手后,他还要去办公室上班,因为下午5点半才是他的下班时间。

 望着张锡祥的背影慢慢消失有人群之中,笔者半天回不过神来,脑子里只留下四个大字:背影英雄!

▲张锡祥近照(摄于2022年) 

▲张锡祥旧照(1957年摄于张家口某军校)

▲张锡祥与本文作者税清静(摄于2023年5月)


作者简介:税清静,笔名青静、一尘、税清净等。1990年入伍,2006年转业到四川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从军队到地方从新闻到文学。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四川省儿童文学专委会副主任,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成都市报告文学专委会副主任。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军队》《战旗报》《中国艺术报》《中国作家》《长篇小说选刊》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数百万字。著有长篇小说《大瓦山》(汉文版和彝文版)《乌蒙磅礴》(简体和繁体中文版),长篇报告文学《新丝路》,长篇散文《走,到阿坝羌都去耍》,评论集《文学鸡因论》长篇儿童文学《梦回三国》童谣《一闪一闪亮晶晶》等。策划组织编撰有《英雄》《为了庄严的承诺》《大爱同行》《向生命致敬》《大田春早》《我们在长大》《大爱华章》(1-10卷)《空港田园》(1-5卷)《汶川家国爱》(1-3卷)等50余部作品。有作品被美、波兰、埃及、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阿联酋、尼泊尔等国际组织和文友收藏,被译为英、阿拉伯语和彝语等语种。曾获“第十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等数十种文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