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与方言如何相得益彰
普通话与方言如何相得益彰
作者:张尧 六盘水市水城区花戛乡花戛中学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方言是属于民族共同语言的低级形式,是普通话的地域分支,二者同属一脉,是相互依存,互补分用的关系,把普通话和方言各自孤立或相互对立起来是不科学也是不合实际的。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在新时期,推广普通话是有必要的也是必然的,首先,推广普通话可以进一步消除方言隔阂,减少不同方言区的人们交际困难,有利于社会交往和各民族大团结,更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团结,其次在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之所需,传声技术的现代化计算机语言输入和语言识别问题的研究,都对推广普通话提出新的要求。最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国际往来和国际交流越来越多,进一步推广普通话可以减少语言焦急的困难,促进国际交往和社会和谐。
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但是,保护方言也不容忽视。
方言(Topolect、Dialect)指的是某种语言的变体,但有时也可以指某种特定地域的某种语言,该词最早出自杨雄(前53--18)的《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一书,方言在不同的人群中指代不同,中国人口中所称的“方言”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实为“地方语言”,又称“白话(Vernacular)”,指的是区别于标准语的某一地区语言。欧洲人口中的“方言”是一种“方言”是一个语言学概念,即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直通行一个地区的语言,那就是方言。
方言不仅是语言,它还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文明的土壤,是文化的活化石。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一种,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越多的包容性越能显示出其魅力。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激励和竞争,就是我们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方言背后,蕴含着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精髓,所以,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也就是捍卫文明。
方言本身不仅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贺知章的名篇《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被千古传诵。
在艺术领域,不同的地方语言是中国丰富口头文学的载体,中国的各种戏曲和曲艺形式大多依赖各自地方语言而生存。试想若用普通话演唱苏州评弹,那就不成其为地方艺术了。所以方言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但是,现在在推广普通话的大流之下,方言遭受不公平的对待,导致一些大城市的孩子的方言能力渐渐消失。以方言为基础的大部分中国戏曲、曲艺迅速走向衰落,大部分已经濒危或实际消失。
一种地方方言,有它的特质,与共特有的地域文化及人们的思想息息相关。普通话的普及,对我国各个民族文化是有一定同化作用的,会带有一种相互文化的渗透。普通话是官方认可的标准的汉语,它有利于各民族间人们的相互交流,使用很方便。但不能够承载我国所有各个民族的文化。不能替代方言而唯一存在。
因此,保护方言是必要的,需要人们认真对待。
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普迁话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废弃方言,抛弃民族的艺术。而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也应被保护,二者并不矛盾。
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我们该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之和谐共生?首先,推广普通话是必须要继续的,这有利益不同地域的人们进行交流和交往;其次,我们必须尊重方言,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场合选择自己使用的语言,这样有利于通方言的民族进行沟通和交流。
所以,正确处理普通话与汉语方言的关系,坚持社会语言生活主体化和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使公民普遍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尊重方言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推广普通话不是消灭方言,是使公民在使用方言的同时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并在正式场合和公共交际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