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新时代国民素质教育的隐性护盾——浅谈语言文字规范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新时代国民素质教育的隐性护盾

——浅谈语言文字规范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湖北省麻城市福田河镇双庙关小学 张铭


我国有5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字的国家。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作为第一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我国除汉族使用汉语外,回族、满族等也基本使用或转用汉语,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许多民族都不同程度地转用或兼用汉语。现代汉语有标准语和方言之分,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官话方言可分为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八种次方言。[1]

21世纪的今天,多元化的文明载体以各自势不可挡的无序性,涌入中华大地。继承和拥护中华民族的语言,规范汉语、汉字的使用,具有长远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战略价值。此外,我国内部也出现了专用错别字、爱用错别字、字母缩写代表汉字以及曲解、歪解汉语内涵的不正常现象。众所周知,语言代表着思维。语言的长期异常使用,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消解民族认同感。

因此,汉语作为新时代提高国民素质,保护文化土壤的护盾,它具有隐形钢铁长城的战略作用。

一、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者,应当以身作则,摆正认知、重新思考汉语、汉字与民族认同感的意义。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的要求,从事教学活动。

1.明确规范使用汉语、汉字的重要性

  汉语的语言情感具有奇特的魅力,也许是因为生活在这种社会语境中的缘故。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归为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汉语具有悠久的物质基础,它是在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共同生活、共同使用同一种交际工具的过程中形成的。

2.传承汉语、规范使用汉语的意义,是教师进行素质教育时,应当首先要明白的基础性问题。

汉语作为表意文字,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对自己的母语以及普通话都拥有浓烈的情感色彩。诸如,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的华夏文明,外语是很难从语言文字角度充分体现其内在审美意蕴的。北方齐鲁的悲怆,秦晋的悲凉,东北的神奇,西北的雄奇,中原的奇异。南方楚风的绚丽,吴越的逍遥,巴蜀的灵气等等,这些丰厚的底蕴非汉语不能充分理解与体验。因此,外语在表达中国本土文化的内涵时,具有明显的尴尬境地。唯有表意丰富的汉字才可联系起独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命情感价值。

然而,在如今这个以西方文明为主的中国本土文化语境,显然忽略了这一真理。教师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第一媒介,应当有意识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在条件成熟时,生动、形象地解决问题。

二、新时代的青年,在面对杂乱的网络语境时,应当主动担当规范汉语、汉字使用的使命

汉语是中华民族文明长河的载体。标准和规范的汉语是中国信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社会、网络时代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新生活方式。因此,网上对话与交流越来越频繁。

1.青年在网络生活中,面对使用汉字、汉语的不正常现象应当及时举报。

汉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维系情感的纽带。汉字是中华民族交流思想的工具。由于汉语是组成民族的重要要素之一,因而人们对自己的民族语言总是赋予一种特殊的民族感情,并按照自己的心里特征来认识语言文字现象。不同民族的心理同语言文字的关系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是个复杂的问题。在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里,少数民族热爱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感情、主要表现为对语言平等和充分享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自由的愿望。因此,不少具有经济盈利目的以及其他政治目的的企业主体,为了宣传自己设定好的文化意识,刻意、故意利用谐音、错别字等等手段,歪曲汉语与汉字的正统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民族感情、消解了汉语、汉字的严肃性。

青年作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继承者与守护者,在发现不正常的语言现象时,应该提高警惕,在批判中寻找它的合理性以及错误性。

2.注重民族团结,维护各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基石之一。

青年作为网络生活中的主力军,应当提高政治站位。面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要鲜明地予以对抗。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维护各民族之间的情感,保护好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信的基石。

三、社会作为引导舆论的重要媒介,在规范使用汉语语言文字的要求中,应当摆正自身位置,发挥引导主流文化价值的作用,认清汉语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语言文字系统充分发挥语言文字事业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软实力、增进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扎实推进语言文字事业发展。

1.汉语在民族诸多特征中的地位

汉语具有对中华民族的依赖关系。自人类形成民族之后,语言就打上了民族的烙印,同民族密不可分。从那时起,语言便从属于每一个具体的民族,成为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2]如从属于汉民族的语言称汉语。语言成为民族的特征后,语言的发展变化受民族的影响和制约。语言也影响民族的发展。一部语言史总是同一部民族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汉语能同时综合反映不同时代的特点,所以它更富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当中华民族的不同的成员,在使用共同的民族语言时,互相交流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既有现时的民族特点,又有传统的民族特点,有反映思想文化的,又有体现风俗习惯的,汇集成一种特殊的民族感情。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发展,也会影响语言的发展。文化类型的变化有时会引起词汇类型的变化。不同的多民族国家,由于民族特点不同,历史发展情况不同,语言关系的特点也会有所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语言关系的几个特点:

(1)汉族和少数民族语言的相互关系是由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决定的。

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格局,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秦统一中国,我国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到了汉朝,夏族改称为汉族。

从那时起,汉族的活动地域以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为中心,并扩展至全国各地。汉族与各民族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因此,汉语在历史的进程中,在经济、文化上成为民族关系中的一条主线而延续下来。

(2)我国的语言关系从整体上看,是双向的,相互的。

即不管什么语言,它既影响别的语言,也会受别的语言的影响。小的民族有可能转用大的民族语言,大的民族也有可能转用小的民族语言。汉语虽然广泛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但也不断地从少数民族语言里吸收自己所需要的成分来丰富自己。解放后,汉语在我国语言关系中进一步显示其重要作用。新中国的建立,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各族人民当家做主、欢聚一堂,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不断加强,客观需要有一种各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工具,而汉语实际上已成为这样一种工具。

党的十九大以来,语言文字工作战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语言文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服务国家发展需求,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全国语言文字会议胜利召开,对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做出全面系统部署。推普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语言交际障碍基本消除。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标准体系日益完善,语言文字工作依法治理能力明显提升。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创新发展,语言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语言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语言文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语言文字事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国计民生、坚定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