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语言文字规范论文

高中生语言文字规范化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安徽省合肥市第五中学  谢庆霞  )


[内容摘要]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青少年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在“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引领下,学校必须把语言文字规范运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抓手,把语言文字规范运用贯穿育人全过程,面对信息化时代网络环境的纷繁复杂,面对语言规范化要求在学校中不均衡发展,理性分析高中生语言文字规范化现状,科学思考对策,深刻认识到语言文字规范运用是提升新时代育人水平的迫切需要,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关键词]语言文字规范,语文教学,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载体,对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维护各民族团结、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是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也是语言学习使用的黄金时期,新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学,更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引导通过语文实践,规范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一交际工具,提高语文运用能力,增强语言规范意识,丰富心灵,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因此,在高中阶段规范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直面真实现状,语言规范纠偏刻不容缓。

笔者工作的单位是一所省会城市的省级示范性高中,学生来源以城市为主,学生的生源整体素质良好,但即使这样一所学校,从笔者二十余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来看,语言文字工作在目前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处境尴尬,学生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语言规范化意识薄弱。学生日常口语交际中充斥大量的网络用语,甚至在其作文、日记、周记中也使用类似的语言,这些语言夹杂着大量的错字、别字、怪字 , 甚至是语法和结构上的错误,这些语言没有遵循汉语规范,却深受学生喜爱,中学生的日常交流中也几乎没有语法规范的意识,甚至有中学生以说网络流行语为乐,长此以往,原本就薄弱的规范用语方式更加弱化。

2.学生的语法知识基础薄弱。中国语言博大精深,语法知识丰富深厚,字词句篇的运用规范系统性极强。可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连基本的词句构造都不清楚,更不要说词语和句子、段落之间的关系。日常口语因为句子比较简单,问题还不算明显,可是一旦具体到写作中,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的错误就比比皆是了,特别是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特殊句式的理解、断句等学生很难明白,即使老师讲解过程中一一分析,学生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甚至有些学生的汉语语法知识来源于英文学习过程中“生搬硬套”,正因为如此,学生独自很难去阅读理解古典著作,自然难以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强烈的情感。

3. 语言文字规范化教学应试倾向明显。语文高考一直设有 “语言文字运用”板块,明确要求“正确、熟练、有效地使用语言文字”,具体考查项目涉及字音、字形、词语,修辞手法、标点符号及辨析并修改病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一般高考一轮复习开始,教师会进行专题讲解,但因为之前的基础薄弱,加之教学时间有限,所以学习过程中应试目的性更强,所侧重的重点也是仅仅是当年可能出现的高考题型,并不能解决实际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根本问题。

虽然以上内容是基于本人的教学实际得出,但这一现状与全国各个地区教育同仁进行的相关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语言文字使用的不规范、不严肃现象,引起了教育者的广泛忧虑,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学生语言文字不规范情况严重,改变现状刻不容缓。

二.成因复杂多样,深度剖析有助寻根溯源。

高中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涵育情感,发展思维,提高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这一阶段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语言不规范、产生负偏离的情况,正在给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带来冲击和挑战,这绝不是某个地区、某个学校的特定状况,这就自然要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和反思,先从查找原因入手,才能进行深度剖析,找到症结所在。

1.高中语文教学地位尴尬。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基础学科所有人都知道其重要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语文课的受重视程度相对其重要性而言严重失衡。高中语文教学经常处于“呼声高,应和小”的状态,学生在自己的课业时间分布中,语文学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虽然导致这样的原因很多,在此不作过细致分析,但不可否认,语文学科劣势必然影响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热情,时间投入少,阅读写作难以保证,语言文字规范性更难以落实到位。

2.语言文字规范要求不明确。基础教育过程中的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不高也是导致高中生语言文字不规范的重要因素。胡明扬先生曾就语法规范问题说过:“中学生掌握的母语往往是某种方言的口头语言,跟规范化的民族语言有一定差异,所以语法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推广语言文字的规范,担负起民族语言规范化的重任……可是过去的语法教学长期忽略了这方面的内容。”目前的中小学在语法的教学和讲授方面整体较弱,语法知识一直是穿插于文本教学过程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时段或专题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对字词句篇的语法知识没有形成系统性认知,等到高中阶段再作强调语言规范,已是积重难返。

3.现今时代网络无处不在,在信息数字技术给人们的语文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语言文字使用的“井喷”状态,网络语言风靡,本土化方言的传播以及各短视频平台传递的众多低俗文化,对三观还未定型的未成年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无原则的猎奇求新,随心所欲的遣词造句,用相对简单的语言形式表达复杂的意思,导致数字词、字母词、外来词,以及大量混合词在高中生群体中迅速蔓延,严重影响了语言文字的构词原则,影响了语言文字的规范性。

三.立足语文教学,多措并举遍寻根治良方。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直面中学生语言使用中的负偏离现状,理性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思考应对策略,在这个过程中,高中语文课教学必然是最关键的一环。

1.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语文教材一直重视语言文字规范问题,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新课改以来,语文新课标、新教材都关注于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反映了语文教学与语言文字规范的密切关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语言建构与运用”确定为语文核心素养中最基础的一项,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具有示范、发展和教育功能,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培养语文素养,提升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载体。教材中关于语言文字规范的内容,包括字形、字音、标点符号、词语使用、语法等一系列规范,所依据的标准是国家关于语言文字的相关文件,而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学习要求”中也强调: “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从小就树立祖国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2.语文教师做好表率。教师在各方面都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作学生的表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一言一行,学生总是记于心,落于行,只有语言规范意识强烈的老师,才能教出语言规范意识强烈的学生,反之,如果作为语文老师,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不注意规范性,势必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减弱学生规范使用语言的意识和能力。可见,身为语文教师,必须严格贯彻、遵循与落实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目前语文教师队伍中语言规范化程度不均衡现状,学校在选聘环节可以适当增加相关内容的考核,对已经在岗的教师也要通过定期培训考核,促使语文教师能够从自身做起,提升语言文字规范化能力,让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成为语文教师的案头必备。

3.发挥高考“指挥棒”作用。高考不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最终目的,但只有在高考内容中适当增加语言文字规范化考题,在学生答题要求上进一步强调规范化标准,才能切实起引起高中生的关注。温儒敏教授也曾经指出,高考对中学教学具有正面 “指挥棒”作用,可以适当利用高考有针对性地解决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某些问题。让语文高考承担起语言文字规范的任务,既能反映语文教学实际,又能有效纠偏,对规范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4.合理把控教学环节。高中语文教学过程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环节的设置等各个方面都要有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的体现。比如:加强阅读,促进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化,引导学生经常阅读经典作品,从中汲取语言文字应用的精华,在阅读过程中受到积极的、正向的影响,规范的语言文字应用自然会融入学生的表达实践中。同时,面对网络用语问题,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疏导结合的原则,既要坚决抵制各种不符合语言规范的现象,也要培养学生敏锐的眼光与辨别能力,对流行语去粗存精,适当地借鉴吸收,以便及时客观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面貌,增强语言表达的趣味性。

加强语言文字规范,需要统筹规划,协同创新,这不仅需要学校作为主阵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语言不仅是人类沟通的符号或媒介,更是人类思想、生命之具体表现及历史文化之承载者。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清楚,规范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赋予学习者的一项重要人格和品质,引导青少年准确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培养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他们成为新时代青年,承担历史重任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朱德熙. 语法修辞讲话[M]. 上海: 开明书店,1952.

2. 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J] 语言文字应用, 2001, ( 2)

3. 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下册)(增订五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